<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作者:许明</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三十条(以下简称“第三十条”)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居所变化等原因需要变更执行地的,一般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由受委托的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批。</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书面征求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接到征求意见函后,应当在五日内核实有关情况,作出是否同意接收的意见并书面回复。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根据回复意见,作出决定。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的回复意见有异议的,可以报上一级社区矫正机构协调解决。</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经审核,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不同意变更执行地的,应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同意变更执行地的,应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书面告知其到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或者未报到的后果,责令其按时报到。</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为了配合落实上述规定,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于2020年6月28日印发《社区矫正法执法文书格式(试行)》,制定了《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决定书》《社区矫正事项审批告知书》,并要求准确使用,规范填写。然而,各地对执行地变更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出现了许多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在征求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之前已在《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中出具“同意变更执行”的审批意见,造成《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审批时间、审批内容与《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决定书》的决定内容和决定时间不一致等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要求“不先发出具县级意见的《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就函复不同意”的情况,亟需统一规范。</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笔者认为,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中的审批意见及时间应当与《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决定书》的意见和时间保持一致(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后,直接作出不同意变更决定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pan></span><strong><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具体理由如下:</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一、征求意见是同意变更的前置程序</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根据第三十条规定和文书格式要求,委托的司法所收到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申请材料后,应当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签署审核意见,报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收到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申请后,应当书面征求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并根据回复意见,作出决定。福建省、甘肃省、江西省细则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明确发函征求意见的前提是“拟同意变更”,而不是“同意变更”。因此,在未收到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回复意见之前,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不应当提前作出“同意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的决定,即不应当在收到复函前在《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签署审批意见。</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二、审批表与决定书应当是配套的,而不是割裂的</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无论是社区矫正决定机关的《暂予监外执行审核表》《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书》,或是社区矫正机构的《社区矫正表扬(训诫、警告、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审批表》《社区矫正表扬(训诫、警告、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决定书》,审批表与决定书都是配套使用的,审批表的审批意见、审批时间都是与决定书保持一致的。将《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与《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决定书》拆分使用,将《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与《执行地变更征求意见函》配套使用,当作函询审批表,而不是决定审批表,是文种混用。</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三、审批意见就是作出变更决定</span></span></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有些地方认为《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中的审批意见是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于社区矫正对象变更执行地的一种态度,在审批表中作出的审批意见不是决定意见,可以与决定书不一致。</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 但这将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可能造成了同一个单位短时间内出具两种不同结论的情况,影响了公文的权威性。如,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在函询前已在审批表中出具同意变更意见,但新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函复不同意后,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在决定书中又出具了不同意变更意见(虽然不同意的理由是新执行地不同意)。二是收到函复意见后,由于《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审批表》已被提前签批,《社区矫正对象执行地变更决定书》盖章用印时,就需要单独呈批,不符合常理。</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