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justify"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本网云南红河讯(石屏县司法局 杨云辉)</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7.4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pan style="line-height:15.0000pt"><strong>摘 要:</strong>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监禁行刑相对应的非监禁行刑的刑事执行执法方式,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服刑,出于生活生产的需要会有大量外出执行地需求,外出执行地必须经过依法审批,社区矫正机关对外出申请的审批,由于社区矫正对象各自生活生产需求的千差万别和法律规范的普遍适用性等因素,制度层面不可能形成简单统一的外出审批标准,这成为实践中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一大难点,实践中笔者认为通过“五性合一”审核法能较为规范解决好外出审批无具体标准,尺度难以把握这一难题,笔者期望实践中广大社区矫正实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能通过探索和交流形成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推动社区矫正外出审批规范化,促进社区矫正乃至整个刑事刑罚体制的逐步完善。</span></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span style="line-height:19.0000pt"><strong>关键词: </strong>社区矫正 外出审批 规范 完善 </span></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社区矫正对象是触犯刑法在社区接受刑罚的罪犯,社区矫正罪犯的服刑性质与监狱罪犯的服刑性质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刑罚执行方式,让罪犯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制裁犯罪行为,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就服刑场所或区域的区别而言,监狱服刑罪犯的服刑场所是监狱高墙内指定的场所,社区服刑罪犯的服刑场所是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地所在,也即执行地的县(市)区的行政域管辖范围内。</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未经依法审批准许,监狱罪犯脱离监狱高墙的监管区域构成脱逃,将受到法律严厉制裁;同理,社区矫正对象如未经依法审批准许,离开执行地县(市)区的行政域管辖范围,性质类似于监狱罪犯的脱逃,也会受到法律相应制裁。通常情况下,监狱罪犯因其所受刑罚为监禁刑罚,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格限制,轻易不得离开监狱,但社区矫正对象因是在较为开放的社区场所接受刑罚监管,其刑罚方式为非监禁刑罚,人身自由相对而言较为宽松自由,且因其不能脱离自己的生产生活,法律赋予了社区矫正对象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为了保障其必要的正当生活和生产需要,甚至允许社区矫正对象经过依法审批获得同意后,可以外出执行地去处理本人必须且必要的生产生活事项。社区矫正对象外出销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脱离监管,性质类似于监狱罪犯的脱管,将给社会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同时也给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监管工作造成巨大的监管风险,因此,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审批管理成为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重点监管环节。</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b><span style="font-weight:bold">一、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的规范性问题</span></b></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对于因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的,可以根据情况,简化批准程序和方式。”法律制定时居于其为了保障法律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执行环境和执行条件的普遍适用性原理考虑,从规范性和抽象性原则出发仅对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的理由概括性地作出了“正当理由”的表述,但这种“正当理由”由于其模糊性,造成了执行的不确定性而形成不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必须在具体工作中有可细化操作的标准或规定,方能保证刑事执法的严谨性和公正性。</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的正当理由是指就医、就学、参与诉讼、处理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等。”的规定,实施办法作为法规出于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求对“正当理由”作出了“就医、就学、参与诉讼、处理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等”解释,使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规定,但因面对各式各样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居于其各自不同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法规仍没办法明确细化“处理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的具体情形,使具体的社区矫正监管机关在具体操作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时仍难以把握相关标准和尺度。就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可能只要其认为是其正常的生产生活事务就可算正当理由,但对社区矫正监管机关而言,法无明文不得为,除了“就医、就学、参与诉讼”这些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其他“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等”因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哪些具体情形是属于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很难作出判断,让社区矫正外出审批既成为社区矫正监管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社区矫正机关在审批社区矫正外出时,既要准确把握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对象人道保护的精神,该批则批,又要严格社区矫正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刑罚原则,当严则严,不能轻易审批不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外出申请。在此就引申出了社区矫正外出审批的规范性问题。</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b><span style="font-weight:bold"> 二、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规范性问题的完善</span></b></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b><span style="font-weight:bold">(一)法律制度方面急需立法修订完善</span></b></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罪犯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刑事执行方式,具有刑罚惩罚性,兼具教育帮扶性,社区矫正作为我国刑事执行方式的一种重要组成方式,预防犯罪的刑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但总的原则是以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为前提,教育帮扶等人道救助应当从属于刑罚性,刑罚性应从属于社会安全保障性。基于这些基本属性的从属关系,笔者认为同意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作为一种人道救助方式,社区矫正监管机关不能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只要其有“正当理由”就应当批准,而应在其有正当理由的基础上加一前置条件,即社区矫正对象能服从管理,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的,才能经法定程序办理其外出手续,否则,如果一个经常不服从管理,有潜在脱逃或脱离管理、或有外出报复行凶可能的社区矫正对象如果仅因为其以正当理由申请就同意外出是对社会安全稳定的极不负责。<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当然,这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在日后修改完善中让法律能更加注重强化社区矫正对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和预防犯罪必需的刑罚惩戒性功能体现。</span>例如针对“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社区矫正机构对于有正当理由的,应当批准”该条,<span style="font-weight:normal">可加一条但书条款“但社区矫正机构认为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有较高风险,或外出地区出现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不适外出情形的,可以不批准其外出。”</span></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b><span style="font-weight:bold">(二)实践方面,须以维护社会安全为总原则,对社区矫正外出坚持“五性合一”审核法,严格审慎办理外出审批</span></b></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基于社区矫正监管以保障刑罚公正执行,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居于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原因而不可能在立法中明确细化外出理由和事项的情况下,实践中,社区矫正监管机关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审批时,可从外出事项和理由审批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真实性、安全性五个方面来把关审核,实现外出审批的“五性合一”以有效保障安全监管的需要和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以期从形式和实质上促进社区矫正外出审批的规范化。</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外出审批的合法性原则,就是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理由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正当理由”这一情形,即法规细化的“就医、就学、参与诉讼、处理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等”以及各省细则明确化的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属性的法律规定的相关外出理由和事项。这是社区矫正矫正对象外出审批的法定基础。</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外出审批的合理性原则,是对合法性原则的补充,也是对就医、就学、参与诉讼以外正当理由的扩大化适用,如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以处理家庭或者工作等重要事务为理由只有通过合理性的补充论证才能进一步判断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申请是否可以审批,如外出工作是否已经经过其单位指派,家庭成员突发重病急需外出治疗且需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护送等等这些重要事项具有的合理性。要让外出理由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如果不具有合理性的外出处理家庭或工作等事务是不适合审批外出的。</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外出审批的必要性原则,是对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必要限制,使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审批更具适当性,即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理由除了具备合法性、合理性因素,社区矫正监管机关在审批时还应当审核其必要性,例如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理由是就医,就要审核其外出就医地的必要性,如果一般疾病不需要外出,本地医疗机构能治疗的就没必要批准其外出,如果附近县市能治疗的就没必要批准其远赴外省治疗等;再如,外出办理工作事务,应当调查其单位,另换他人能否处理该工作事务,如果他人能处理则无必要批准其外出;再如,家有急事需要外出,家人中其他人能否外出办理,如果能则无必要批准其外出。必要性是指该外出事务办理必须要社区矫正对象去亲自办理,且也只有他自己适合去办理,现有条件下无他人能有效去替代办理。</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外出审批的真实性原则,是指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的理由、事项在符合上述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原则基础上是真实的,不带有欺骗性,且其能提供证明确需外出事项的材料都是真实有效的,在外出前现有条件下都充分提供了,而且后续需要补充的部分材料需要外出返回提供时也应当是充分真实可靠的。</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外出审批的安全性原则,是社区矫正外出审批的最高原则,其他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真实性原则俱不能与该原则抵触,安全性原则要求该社区矫正的外出要基于其平时能服从管理,能不对社会安全具有重大安全隐患或存在重大脱离监管风险,且其能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或承诺等措施。如果某一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申请事项和理由在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真实性原则都符合的情况下,不符合安全性仍不应被审批外出。假面某一犯交通肇事罪的田某因病确需要外出某地治疗,选择出行方式为自驾车,能否审批外出呢,其外出理由和事项是就医,外出在形式上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和真实性都具备,但如果其要坚持自驾车外出显然不能被批准外出,因其交通肇事驾照必然被吊销不具驾驶机动车合法资格。再如,田某如果是要外出到有疫情发生且当地实行疫情管控的地方治疗,显然也是不能被批准外出的。再如,田某如果刚因私自外出报复伤害他人,案件正在处理中,如果此时又以生病要外出治疗为由提出外出申请,显然是不适合被允许外出的。因为,田某的这些外出理由虽然符合就医的合法性、合理性、也有必要性和真实性,但因为不符合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安全性要求,也应当不被批准外出。</span></span></span></p>
<p style="text-indent:28.0000pt; 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因此,在当下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不完备的情况下,社区矫正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申请的审批管理应当在符合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上安全性审核原则,使社区矫正对象的外出审批达到“五性合一”,且缺一不可,方能较为有效地实现法律规范不明确细化情况下的执法规范化,最大程度地避免社区矫正执法风险,也能与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促进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完善和保障刑事刑罚执行工作的权威公正,也希望立法机关对社区矫正法等刑事执行法律规范不完备的地方尽快立法修改完善,促进我国刑事执行法律制度的更加完备统一。</span></span></span></p>
<p class="MsoFootnoteText" style="text-align:lef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