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源:网易博客</span></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对象</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新形势下刑罚执行,社区矫正是“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总称。社区矫正针对“五个刑种”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指:管制犯、缓刑犯、监外执行犯、假释犯以及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矫正工作开展,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行宽严并进的方式进行。</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指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有专门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罪犯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新时期罪犯改造工作方式的一种新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的新尝试,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的目的和意义</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展社区矫正重要意义在于,社区矫正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的趋势,刑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实施社区矫正必要性是:社区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狱内交叉感染,另外罪犯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会、仇视社会,有效地防止其重新犯罪。另一方面,也为罪犯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解除了高墙电网的束缚,有利于调动罪犯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社区矫正还有利于罪犯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减少社会对立面,缓解部分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充分体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立法本意的人道主义原则。另外,监禁刑成本高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罪犯行刑成本还在不断提高的趋势,推行社区矫正根本目的: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nbsp;&nbsp;</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措施、制度是矫正工作实施保障</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矫正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有爱心、对人热情善良,有法律知识人担任。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必须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有序开展,制定一系列突出社区矫正刑罚特征的管理制度,包括每月书面思想汇报制度,集中学习制度,迁居请销假、考核奖惩制度,以及公益劳动制度等。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中,社区完备了矫正工作的组织机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矫正工作站工作方案;建立了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和矫正对象台帐,为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完善各个矫正工作站措施,在矫正工作实践中,针对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方法,分析所有矫正对象个体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结合矫正对象家庭情况;个人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接受教育程度;个体文化素质修养;性格表象心理状态;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居住环境系统分析,从而使矫正对象能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犯罪给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危害,帮助其达到主动悔改,回归社会的目的。</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动因及心理分析</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掌握矫正对象心理状态,有必要科学地、系统地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动因形成:</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来自矫正对象家庭情况,包含父母、子女、亲友等个人综合素质体现,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社交圈子,决定矫正对犯罪动因初始,家庭成员是罪犯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对象,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直接或间接把个人的影响扩大到罪犯身上;</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次、个人婚姻状况是否和谐,夫妻间事业成功与否,年龄跨度大不大,婚姻是否是幸福,夫妻情趣是否一致,感情是否专一,另外、是否结婚,对婚姻是神秘感,还是消极感,是促使矫正对象犯罪动因辅助因素;</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次、家庭经济收入,夫妻两个人经济收入多少,经济支配权是统一管理支配,还是个人收入个人支配,或者是互不相干;父母亲、子女是否按照自己要求,对家庭经济进行再次分配,作为矫正对象个体经济支配权,经济支配大小,影响矫正对象犯罪成因;</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接受教育程度,主要是个体受到教育程度高低,文化高低来源于教育,教育又分为正面教育、反面教育,是积极接受正面教育,还是消极接受正面教育,或者带有抵触情绪接受正面教育;</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个体文化素质修养,是矫正对象在接受教育程度高低情况下,个体文化表现举止文明儒雅,还是生性凶暴无礼貌,接受教育程度并不能够决定其个体修养,受教育程度高不一定个人修养好,反之,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可以具备一定修养,个体文化素质修养好坏、高低,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矫正对象素质修养取决于内因作用;</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性格表象心理状态,矫正个体性格表象,来源于部分遗传,更多是接受社会熏陶、居住社会环境、人类群体活动、劳动生产过程形成,性格特征在社会群体中地表象,是矫正对象犯罪动因个性张扬,</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矫正对象个体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在上述条件下生成地,一个人从来到世上,由婴幼儿到成人,首先接触的是父母、亲人、家庭成员,然后融入社会,接受劳动生存技能教育,文化教育,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身边事物,对宇宙、对人生看法。价值观、世界观变化,会改变性格特征、文化修养变化,矫正对象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客观外界条件变化产生扭曲,矫正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其回到正常轨迹中来,从矫正对象犯罪动因初始阶段归零;</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居住环境影响矫正对象个体心理变化,会改变其个体文化修养、个体性格、个体价值观、世界观,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阐述这一辩证原理,环境对人影响是客观地,怎样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取决于个体自身心理因素,“出污泥而不染”,重要方面来自个体文化素质修养、性格成因、价值观、世界观。环境改变人,人同时改变环境,心理变化改变始于人内心,内心形成犯罪动因,来源客观外界影响,个体心理接受影响必然趋向犯罪。</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以上八项犯罪形成动因资料分析,犯罪主体在犯罪动机支配下,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实施犯罪行为,矫正心理分析,要摸清矫正对象犯罪心理动机,从根源上下手,针对性地结合矫正对象个体情况,进行有效矫正。</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既然是针对性进行社区矫正,需要对社区矫正对象个体全面分析,矫正对象犯罪心理动因在思维观念上: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精神空虚和颓废;个人欲望心理上: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强烈;个人性格情绪上:情绪障碍,如冷酷、易冲动、粗暴、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自我控制能力上:行为控制意志缺陷,如任性、固执己见、好冒险、意志薄弱、易受暗示、自卑感强、自制力差、喜好自我显示、逞强好胜、虚荣心强等。</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矫正对象实施犯罪心理特征</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街道范围内矫正对象犯罪,在犯罪原始初期状态下,主要是人格缺陷,具有以下11种特征表现:认知水平低下,缺乏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需求欲望强烈,难以自控调节;接受反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持轻蔑态度;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冷酷无情、粗野肆虐,富于攻击性的性格;正确意志薄弱;不能抑制消极减力情绪的滋生蔓延;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意志取向偏于错误和违法,能在违法犯罪活动中忍受挫折和痛苦而坚持下去;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心理</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针对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犯罪矫正对象,矫正对象犯罪多系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法制观念薄弱,个人欲望对金钱财物有极强的占有欲,心理上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强烈,在犯罪程度和手段上,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智商群体。针对这类矫正群体,要从犯罪根源着手,矫正对象犯罪职务高、学历高,担任过领导职务,能说会道,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都很有造诣,是在贪图欲望中毁了自身,内心中后悔不易让人知晓,矫正对象知识文化高,在心理上、行为上难以琢磨,在掌握了犯罪成因后,需要用亲情、友情关爱,增加沟通。</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针对该类矫正对象,关键要在心理矫正上下功夫,进行心理疏导,要求矫正对象认真学习法律法规,针对自己的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思,把犯罪作为人生教训,认识自己所犯事件严重性、危害性、和社会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犯罪伤害了自己和更严重伤害家庭亲人。矫正期间要求:矫正对象主动配合街道相关部门,接受帮助教育,认识自己所犯罪行的错误所在,要求加强对法律法规学习,社区要专人对其生活情况进行追踪了解,并同时给他以关心帮助,避免想不开,矫正对象要坚持思想汇报,知道主动学法懂法,鼓励他树立勇气重新做人,激励生活的信念,正视社会现实,克服自己的缺点。</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使用暴力(激情冲动)故意伤害他人罪犯,该类矫正对象犯罪主要成因,文化素质低,家庭社会环境影响较大,自身抵御外界能力弱,经不住物质引诱,或他人行为语言影响下,自控能力下降丧失,行为产生过激,侵犯伤害他人,满足自己意图,达到损害他人目的。</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类矫正群体,劳动技能低下,或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或生活困难希望通过不劳而获来满足自己需求,采用暴力、非暴力,公开非公开状态下占有他人公私财物,接受国家专政机关处理后,个人思想发生变化,有悔改之心的矫正对象,在进行社区矫正中,矫正工作人员要与其监护人配合,积极给予帮助,与其交谈,加强矫正对象对法律法规学习,介绍工作让其有生活保障,在解决基本生活情况下,才能不被家庭、社会成员鄙视遗弃,对其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追踪了解,给他们以关心帮助,避免重新犯罪,定期与其交谈,根据心理变化,分析矫正对象思想汇报活动,掌握其活思想,组织学习法律知识,鼓励树立勇气重新做人,激励生活的信念,正视社会现实。</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针对暴力侵害、侵犯他人利益犯罪的矫正对象,要让他们知自己所犯罪行,积极接受改造,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从暴力侵害犯罪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强制劳动矫正过程中,国家专政机关给予的教育要深入认识和理解,认识到自己所犯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和社会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进入到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站要分析其犯罪心理,从他们回归社会,急切的需要社会和人们接受他,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实际需求入手,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思想上教育,对其进行帮教感化,通过矫正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而达到改正自己的犯罪行为,让矫正对象感觉到社会的温暖,要求矫正对象在家中要勤劳,不要怕吃苦,个人生活中规范个人语言、行为,思想追求进步,发挥自己社会作用,做有益于社会的人。</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矫正对象心理疏导的对策</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辖区范围矫正对象犯罪属缓刑犯、监外执行犯、假释犯三种类型。怎样做好这三种类人员行刑实施,是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一道分水岭,与监禁矫正相悖,社区矫正根本目的和动机,就是针对矫正对象,犯罪主观恶性小,社会危害不大,愿意悔改自新,为避免减少狱内交叉感染,个人排斥社会、仇视社会,有效地防止重新犯罪。社区矫正为矫正对象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解除了高墙电网束缚,利于调动罪犯改造主动性、积极性。更重要地是,社区矫正利于罪犯婚姻稳定、家庭完整,减少社会对立面,缓解部分社会矛盾,有利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立法本意的人道原则进行实施。</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社区矫正工作在利国、利民、利家、利个人前提下开展,为矫正对象提供外部宽松环境,客观外界环境给矫正对象提供外因,矫正对象自身内因变化,对外因条件作用有一定要求,社区矫正就是要给矫正对象提供良好社会外部环境条件,在具备外部条件后,对其矫正对象自身心理疏导矫正就显得尤为重要。</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在了解掌握矫正对象基本情况下,矫正工作人员任务不是局限于日常监督和管理,而是要在家庭生活、社会劳动生存方面,关心矫正对象,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矫正对象基本情况不一致,既然是在社区进行矫正教化,社会环境宽松,矫正对象个体对客观外界接触范围,如与他人接触,个人自尊心、荣誉感、个人感情倾泻、自身面子观、劳动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考量他们,是否是所有的矫正对象都适应一种方式方法,简单直接按照上级规定条文执行,看来显然是不可取地,分析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特征,真实地目的所在是因病施治、对症下葯,药物种类多种多样,俗话说:用药不对方(不对症),哪怕吃药用船装。药对方,病人康复快,否则反之。</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工作站工作人员敬业是有效实施矫正工作保障</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要对矫正对象经过客观、科学分析,认为: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有专门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罪犯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重要地是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矫正对象心理疏导是街道各个矫正工作站的首要工作内容,矫正工作站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知晓矫正对象具体情况,要求矫正对象痛改自己所犯罪行,真心接受改造,保证按照矫正要求,及时汇报思想、服从改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树立生活信念,把自己犯罪行作为教训,认真总结反省。</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矫正对象有思想包袱、情绪低落情况出现,按照分类矫正原则,多方走访,合力帮教,实现法制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让其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加速心灵净化,安排公益劳动,从实际入手,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思想上教育,对其进行帮教感化。</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nbsp;浇花浇根,交人交心,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有一定法律知识功底,具备熟练语言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做到:1、走访了解矫正对象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保障其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2、加强矫正对象对法律法规学习、教育,要使矫正对象深刻认识所犯罪行的危害性,特别是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的严重影响,坚持思想汇报制度,不断增强矫正对象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3、抓好公益劳动工作落实,让矫正对象知道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进一步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社区工作站针对每一个矫正对象,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情况,做矫正方案和矫正对象心理分析方案,一人一方案不雷同,有针对性搞好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增强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5、严格落实奖励政策,激励矫正对象奋发向上精神,在思想上得到教化,在心理上反省自己,做到真正悔改,达到矫正目的。</span></p><p><br/></p><p style="line-height: 3em;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区矫正工作站,在开展矫正工作以来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反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供其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思考、借鉴,强化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要在心理疏导上做文章,推动社区矫正开展,心理疏导矫正位居首要,社区矫正工作站要依法开展矫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为创建和谐社会打坚实基础;社区矫正工作更要注重沟通协调,强化与司法、公安、矫正对象家人各个方面的信息畅通;同时,要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矫正经验,使“它山之石”,把本区域矫正工作搞出特色;在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期间,要把矫正工作档案归档和整理,保存好矫正对象个人资料,强化矫正工作经验总结,共性的经验来源于个案总结,矫正对象心理分析及实施心理疏导方案成功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社区矫正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span></p><p><br/></p>